李嘉诚家族再抛内地资产 卖掉上海世纪盛荟广场套现21亿元

  • 李嘉诚家族再抛内地资产 卖掉上海世纪盛荟广场套现21亿元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财经业界

(李嘉诚家族再抛内地资产 卖掉上海世纪盛荟广场套现21亿元)

财联社(上海,记者 王海春)讯,李嘉诚家族又卖掉了内地一个项目。此次转让的,是2005年入手、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上海世纪盛荟广场。

这一消息,最初是从希慎兴业有限公司(00014.HK)公告中透露出来的。希慎兴业日前披露,根据买卖协议,公司将从卖方手中收购目标公司全部股权,收购代价约35亿元(约42.35亿港元)。被收购项目公司的主要资产,为位于上海市新闸路668号名为世纪盛荟广场的写字楼、商铺混合用途发展项目。

希慎兴业同时披露了相关交易架构及部分细节:前述上海项目的交易对手,为长江实业。

根据交易架构,项目出让需要与“卖方1”与“卖方2”进行交易,对此希慎兴业表示,“卖方1”主要从事投资控股,由长江实业间接全资拥有;“卖方2”主要从事投资控股,由长江实业间接全资拥有。

记者了解到,该交易此后还有一些步骤有待完成。据悉,目标公司现时为项目公司60%股权的间接持有人(即“卖方1”)。收购事项将在该等卖方通过中介控股公司,收购项目公司余下40%股权(少数股权收购,即“卖方2”)后,方可做实。

对于希慎兴业提及的“卖方1”、“卖方2”以及转让上海项目情况,长实日前向媒体做出了更为明确的回应:长和达盛地产(上海)有限公司股东及相关方,已签订出售上海世纪盛荟广场项目的协议。就该项目股权结构,长实方面称,长和达盛地产(上海)有限公司由上海市市属国有企业国盛集团下属企业上海国盛集团地产有限公司及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上海达安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分别持有15%及25%股权;另外60%股权,则由长江实业集团附属公司Beright Investments Limited持有。

长实亦表示,是次物业销售为长江实业作为地产公司的日常销售业务之一,长江实业于有关销售的所占收入约为人民币21亿元。长江实业于过去10年在内地物业销售收入每年平均约港币298亿元。

据了解,世纪盛荟广场项目是李嘉诚于2005年购得的,但在拿地后长达16年的时间里,该项目并未投入使用。世纪盛荟广场建筑面积约8.65万平方米,包括一座24层的大楼及一个3层地库,拥有约320个停车位。目前该项目的状态为“已经竣工”,但当前并未启用而是被空置。

对此,希慎兴业在公告中也进行了最新披露:“目前处于空置状态”。

对于项目的资产情况,希慎兴业表示,至2021年7月31日项目公司的未经审核资产净值约为19.98亿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项目公司未经审核除税前及除税后净亏损,分别为1.165亿元及1.17亿元。

上海一家房产机构分析师指出,项目从入手到出手的时间长达16年,没有销售也没有投入使用,仅从一个节点来看将各种成本均摊下来可能是亏损。“但应该看到的是,这个项目为商办项目,体量也不算小,如果亏损规模也不大;再者应该考虑到的是,一旦整体转让出去,这其中所获得的收益是相当可观的。”

“因此不能仅仅看一个时间节点的数据,而应看整个投资的生命周期。从目前公布的出让价格来看,长实应该从中赚了不少钱。虽然长实方面没有披露这个项目的入手价格及投入成本是多少、获得了多少利润,但应该看到的是,这16年的时间处于市场上升期。在这期间,项目资产价格应该翻了好几倍。”前述分析师告诉财联社记者。

事实上,近些年以来,长实转让内地资产动作不断。去年7月,长实集团出售位于四川成都的南城都汇商住项目部分股权,预计获益38亿港元。在长实此次交易中,被打包转手的不仅仅是南城都汇项目,还有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地产成都公司的员工,涉及员工多达150余名,并因赔偿等事宜引发员工维权。

此外,去年9月,一份疑似成都市高新区财政金融局发布的文件在业内流传,文件显示,和记黄埔地产成都公司因存在捂地、捂盘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区域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禁止高新区内金融机构向和记黄埔地产成都公司及其项目提供新增融资、贷款,禁止区内金融机构向和记黄埔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提供帮助。对此,成都市财政局相关人士彼时在接受采访时并未予以否认,仅向记者表示,“不清楚该文件”。

而自2013年起,长和系在内地楼市持续收缩战线。例如,2013年其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上海东方汇金中心;2014年先后转让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长圆集团股权、北京盈科中心、重庆大都会、上海盛邦国际大厦;2016年出售陆家嘴世纪汇广场50%股权;2019年10月,长实集团将大连西岗项目转让予融创,交易总价超过40亿元。

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至今李嘉诚家族数次出售内地及中国香港物业,套现金额逾1178亿港元。

“长和系所转让的部分项目开发时间较长,已达到其投资预期。”中原地产一位分析师表示。

推荐阅读:

千亿当地王,持续买买买,李嘉诚“世纪之敌”豪赌中国!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总是流向最有潜力和机会的市场。

文 | 华商韬略 周瑞华

李嘉诚卖资产跑了,被他赶走的昔日老对手却返回重仓中国,一退一进之间,意味深远。

【“新地王”】

2020年2月20日,随着一声槌响,内地“新地王”诞生。

上海徐汇滨江一块坐北朝南、背靠内环线、面向黄浦江的黄金地块,被一家公司联合其他公司以310.5亿元拿下。

这是这家公司在上海拿下的第三个项目。放眼内地,其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杭州、成都、武汉7大核心城市,拿下超过30个项目。仅2017年2月-7月半年时间,它就在内地豪掷300亿拿地。

2018年5月开门营业的北京高端购物中心“王府中环”,今年4月开幕的重庆两江新区的“光环(The Ring)”购物公园,背后的开发商,都是它。

与内地大手笔投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这家公司全年营收才20.94亿美元,合计人民币136亿元。即使是没有“黑天鹅事件”事件的2018年,其全年营收也才26.65亿美元(187亿元)。

这家公司就是香港置地。面对这个新地王,很多人疑惑:这样一家年收入不到200亿元的企业,是如何实现“蚂蚁吞大象”的?

的确,论营收规模,香港置地与碧桂园、保利地产等营收动辄几千亿的内地房企没法比,但它的靠山在业界却赫赫有名——昔日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集团。

怡和集团的财力有多雄厚?

2021《财富》世界500强榜单,英国企业怡和集团以326.47亿美元(2121亿人民币)排在第372位。其持续经营近200年,大股东是英国隐形首富凯瑟克家族,旗下更是拥有众多我们熟悉的公司,例如7-11、必胜客、牛奶国际、怡和汽车等等。

▲怡和集团历年数据来源:《财富》

而比起营收规模,怡和集团更为外界所熟知的,是与李嘉诚之间的恩怨。

三十多年前,李嘉诚两次向怡和集团发起挑战,在华商财团的集体围剿下,怡和集团退出香港地区,李嘉诚也因为逼退外国企业,被视为民族企业英雄。

三十多年后,当李嘉诚从内地撤资超千亿,大手笔在英国投资时,这个来自英国的昔日老对手却重仓中国内地!

【恩怨纠葛】

李嘉诚与怡和集团的恩怨,还要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

1987年的一天,时任香港港督卫奕信在家举办了一个晚宴,香港政商界名流云集。

席间,李嘉诚走到怡和大股东凯瑟克爵士身边,向他提出以17元/股收购怡和旗下的置地公司,凯瑟克爵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这不是李嘉诚第一次对怡和集团发起收购。早在1978年,他就盯上了怡和旗下的九龙仓。

1970年代,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港口转口业务公司,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港岛上大部分码头、仓库、天星小轮、有轨电车、酒店和大厦。当时香港流传着一句话:谁拥有了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的货物装卸、储运和过海轮渡。

▲九龙仓葵涌码头来源:九龙仓集团官网

但这家英资企业经营理念滞后,造成资金回流滞缓,导致1977年末-1978年初期间,九龙仓的股价持续低迷,维持在13-14港元/股之间。

做了十多年地产的李嘉诚发现,九龙仓拥有大量九龙地区的黄金地段土地资产,它的价值被低估了。他觉得抄底的机会来了,便悄悄地收购了2000万九龙仓股份,占比达到20%,和大股东怡和的持股比例不相上下。

这引起了九龙仓的注意,拉开了一轮反收购战进行反击。

一边,九龙仓迅速从散户手中大量收购股票,另一边,大股东怡和向自己的英国老乡汇丰银行求助,请汇丰掌门人沈弼出面从中斡旋。

当时李嘉诚凭借长江实业刚跻身香港富豪圈,做生意还得仰仗圈中伙伴,不敢得罪汇丰这个大财主,只得识时务地停止对九龙仓的收购。

不过李嘉诚还是留了一手。他找到当时香港的老牌富豪、世界船王包玉刚,表示愿意以低于市场价的36港元/股的价格,出让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

包玉刚人称“包爵爷”,不仅拥有千万吨位船运载重的海上王国,还是汇丰银行第一位华人董事,资产超过10亿美元。

▲李嘉诚与包玉刚

航运业做到世界第一后,包玉刚也在寻找新的产业。他也很看好当时香港蒸蒸日上的房地产业,所以,李嘉诚送上门的机会,包玉刚笑纳了。

而对李嘉诚来说,这是一着“一石三鸟”的妙棋:一来避免得罪汇丰,二来通过这笔交易,他净赚了5900万港元,更重要的是,和包玉刚建立起不错的关系。

事实也证明李嘉诚是有远见的。正是得益于包玉刚的帮助,让他以3000万美元控股了市值60亿港元的老牌洋行和记黄埔,进军房地产业。到1980年代,他一跃跻身香港顶级富豪之列。

财富与地位进阶之后,李嘉诚又打起怡和的主意,这次他看中的,是怡和旗下另一家公司——置地控股有限公司(即前面提到的香港置地)。

从李嘉诚手中接手九龙仓1000万股之后,包玉刚1980年又雷霆出击,一夜之间筹集22亿元,拿下了九龙仓。痛失九龙仓之后,怡和集团在香港最大的资产,就是香港置地。

香港置地成立于1889年,由于进入地产业时间早,手握香港不少黄金地段的楼盘,仅香港中环就有七处楼盘,是香港实力十分雄厚的地产公司。

在香港商界流传着:移山容易,移置地难。很多华商都把收购香港置地,作为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这其中,就有李嘉诚。于是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在凯瑟克拒绝李嘉诚后,港股发生股灾,香港置地股价大跌。李嘉诚再次出击,率领郑裕彤、李兆基和荣智健等组成华商财团,与怡和坐上了谈判桌。

这一次,李嘉诚给了凯瑟克两个选项:华商财团以12港元/股收购置地公司;或者,怡和洋行收购华商财团手中的置地股份。如果凯瑟克不接招,第二天华商财团就会恶意收购置地公司股票。

怡和集团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为了保住置地公司,怡和耗尽了现金,元气大伤。在当时华商团结一致对抗外资企业的背景下,凯瑟克也感到无力回天。1984年,他突然对外宣布,将怡和集团注册地从香港迁往百慕大。

此后,怡和又陆续将业务重心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和英国,旗下公司从1992年起,逐步退出香港,总部搬迁到伦敦。

这个商战故事,因为怡和集团特殊的发家背景,还增添了些许国仇家恨的色彩。

怡和集团早期靠着在中国与欧洲之间贩卖鸦片和茶叶发家,第一桶金来得并不光彩。甚至有文章评论说,没有怡和洋行,就没有后来的鸦片战争。

正是因为资本原始积累时埋下的罪恶,它的败退激起一众民族情绪的高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李嘉诚在与怡和集团争霸战中的胜利,是华商在香港崛起的标志,为华人大大出了一口气。

然而世事变迁,几十年后,怡和集团和李嘉诚之间的“你进我退”又在内地市场上演,只是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

【逆势北上】

2014年,零售集团牛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宣布,以9.25亿美元(约合56.9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0%股权。这一消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牛奶国际是怡和集团旗下的零售公司,这笔交易也是该集团几十年来,对中国内地最大的单笔投资,也是其大举北上的一个重要信号。

从这时起,怡和集团加快投资步伐,旗下零售、地产、汽车和酒店四大板块,均重仓中国:

2014年,汽车板块运营主体怡和策略控股,斥资56.67亿港元入股内地第二大中高档汽车代理商中升集团,持股20%,晋升为第三大股东;

怡和控股的文华东方酒店,陆续在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开设了5家连锁酒店;

牛奶国际入股永辉超市,在华南扩张7-11便利店,投资美心食品、惠康超市……

地产板块的香港置地已经投资上千亿,在内地攻城略地,拿下多个城市的黄金地段,在开发项目26个;

▲徐汇滨江地王效果图

2019年7月,怡和集团又通过旗下怡和策略认缴出资1亿元,与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州民天集团有限公司、永辉超市和谢香镇共同设立一二三国际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打造1233 S2B全球消费品供应链服务平台。

耐人寻味的是,怡和集团在内地频频加码的同时,当初逼退怡和的李嘉诚,却在内地上演了一出“大撤退”,陆续抛售内地房地产业务。

数据显示,仅2014年一年,李嘉诚从内地累计套现高达2600亿港元,这不包括李嘉诚香港的资产。从2012年起,李嘉诚开始重金投资英国,投资金额总计超过了4000亿元。

为何选择逆势北上?凯瑟克有一套自己的“逆行投资”哲学:“市场的鼻子很长,我们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倾听,朝相反方向做。”

事实也证明,投资回报率超过“股神”巴菲特的凯瑟克是对的——怡和旗下香港置地和牛奶国际两家控股公司,约40%的利润来自大中华区。

其中,2017-2019年9月,香港置地在内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4.56亿元、84.73亿元、33.83亿元,在全年营收中的占比超过45%,内地已成为其未来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重仓中国,并非怡和一家的选择,而正在成为众多外资企业的财富密码。

今年以来,泰国首富谢氏家族,计划将家族控股的正大集团推上A股。过去几十年里,正大集团在中国投资已超过1200亿元,其全球营收,2/5来自中国市场;

“重庆李嘉诚”张松桥2017年清仓内地房产项目后,效仿李嘉诚投资英国,斥资114亿收购英国多处重量级物业。今年年初,这位昔日重庆地产大亨,又杀回内地。

连“买下半个英国”的李嘉诚,最近也开始出手内地,投资了成都汇和上海三林印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