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明确了!这类场所,严查严管!涉及密室逃脱、剧本杀…)
剧本杀被新华社点名了。
近日,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宣扬暴力、灵异,变味的“剧本杀”引担忧》文章,其中涉及的剧本杀迅速引爆热点,将这个新型社交游戏搬到公众面前。
“感觉莫名其妙,到底这种东西意义何在?”
“我已经沉迷到非常疯狂的程度。”
这是关于剧本杀两个极端的反向评价,有人完全不能懂它的乐趣所在,而有人却能沉迷其中。
艾媒咨询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36.1%的消费者在节假日期间的线下娱乐活动,都选择了剧本杀。这也是继看电影、运动健身之后,排名第三的娱乐休闲活动。由此可见,剧本杀已经成为当下主流的社交新方式。
剧本杀怎么火起来的?
起源于英国19世纪派对游戏的剧本杀,在中国“生根发芽”的速度却令人惊叹。
2016年,由芒果TV自制的《明星大侦探》的播出立刻引起轰动,公众第一次了解到如此新奇的推理游戏。观众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代入情景中,化身为侦探“福尔摩斯”进行线索推理,在找出“真凶”的那一刻获得解谜的成就感。
引起收视狂潮后,《明星大侦探》立刻趁热打铁,推出线上形式的剧本杀APP——“我是谜”,将剧本杀正式搬上了线上。推理游戏APP开启“遍地开花”模式,涌现出“小黑探”“百变大侦探”等多个线上剧本杀平台。
而彼时的剧本杀,游戏属性要远远大过社交属性。
当线上的点击搜证及脑内情景构想,已经不能单纯地满足玩家们的游戏热情了,便开始催生出线下的剧本杀门店。线下门店的装修设计和实景桥段,所塑造的情境氛围更能将玩家代入剧情当中,游玩的同时还能结交新朋友,越来越多剧本杀玩家开始转战线下。
根据《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剧本杀线下门店已经突破3万家,而相较于2019年1月的2400家,足足翻了十倍有余。
如今,再点开消费软件中的“休闲娱乐”项目,剧本杀俨然已成为其中一个类别。
剧本杀究竟有何让年轻人“上头”的魅力?
答案也许是:短暂的“人生体验”。
据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剧本杀和密室逃脱的消费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25岁的年轻群体,占比高达83.86%。
剧本杀的忠实玩家,一般一周能玩两到三次。
有人冲着推理,有人冲着胜负,有人冲着表演,有人冲着交友,而剧本杀从多样化的主题出发,在阅读剧中人物的情形遭遇,身临其境般体验着人物的悲欢喜乐,在透过线索逻辑推理寻找事实真相的背后,传递出剧本作品的中心思想。
玩家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能够短暂抛开现实的拘束,体验一把“别人的人生”。正如剧本杀里有一“行规”:不许读本,即原封不动地念剧本上的情节,这些都是为了达到“沉浸式”效果的目的。
集推理、社交、扮演、游戏于一身的剧本杀,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娱乐消遣的重要选择。
百亿市场规模,风口之下隐患
剧本杀作为新消费领域的新生力量,很快引来了资本的目光。
据天眼查APP显示,我国有关剧本杀、狼人杀的融资事件共计35起,披露的融资总金额超出253.2亿人民币。
2020年疫情袭来,剧本杀的市场规模依旧呈现逆势增长。根据《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发展现状》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市场规模将近120亿元,同比增长7%。
但在庞大市场规模的面前,剧本杀显然还没有站住“脚跟”。
首先是线下门店规范化问题,例如新华社报道中的恐怖、血腥元素的出现,商家没有标志出的提醒及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可能引起玩家心理问题。再者是门店的选址,很多都是在大厦或者居民房中的改造房,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或会造成周围居民生活的噪音困扰。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1万家企业经营范围含“剧本杀”,其中约92%的为个体工商户,且97%的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下。商家经营准入门槛低,加上行政监管的缺失,都会成为限制剧本杀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次是,剧本质量良莠不齐。
商家对剧本的筛选没有严格把关,大量抄袭的或同质化的剧本在市面上流通,让剧本杀作者的权益难以维护,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且线上与线下客单价存在差距,线上平台为维持用户,会降低收本的支付费用,而用户本身的付费欲望低,两者均会导致创作者回报收益变少。而线下平台则反之,商家与玩家的付费欲望强烈,从而产生剧本质量差异。
抓住了年轻人喜好的剧本杀,俨然已是当下的“社交硬通货”。随着资本介入,极速扩展,也带来了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此次新华社的点名批评,所传达出的整改信号势必将引起行业震荡。而剧本杀能否接招,还需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