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号外 冯圆圆
近年来,本是车企的比亚迪却常常与宁德时代同屏出现,但纵观比亚迪似乎也并不是一家纯粹的汽车企业。与整车企业相比,比亚迪更像是一家新能源企业;但在新能源企业当中,比亚迪又有着更为庞杂的业务体系。
截至目前,比亚迪主要从事包含新能源汽车及传统燃油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此外,比亚迪亦在积极拓展城市轨道交通业务。
电池代工 “蚍蜉”撼动大树
1993年,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被派往深圳成立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任职期间,王传福发现随着“大哥大”、“BP机”等移动电子产品的兴起,电池的需求量也随之“井喷”。而王传福在被派至深圳之前,曾是中科院北京有色研究院的处长,且其主要的科研课题也是与电池领域相关。叠加此时的王传福已经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经验。1995年带着借来的250万元,王传福注册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下海”进入电池产业。
得益于专业背景,王传福和比亚迪的技术人员在1998年便已经掌握了锂电池的相关技术。但由于资金紧张,王传福不得不想办法将几千万的电池生产线拆分成一个个人工可以完场的工序。由于国内人力资源价格相对较低,王传福的“人工生产线”反而成为其市场竞争中的一大优势。
经过一番努力,比亚迪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据悉,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客户接触。1996年,比亚迪已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不少日系厂商处于亏损边缘,但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却越发显得游刃有余。1997年,比亚迪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元的企业。资料显示,1999年至2000年,比亚迪的发展势如破竹,大客户名单上接连出现了松下、索尼、GE、AT&T等业界老大。2000年,比亚迪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
三番两次从虎口夺食的比亚迪,自然不会一直顺风顺水。2002年,在比亚迪冲击港股的关键时期,老对手三洋在美国起诉比亚迪侵犯了三洋的两项锂电池专利技术,要求比亚迪赔偿三洋一亿美元。同时,索尼也向东京地方法院起诉比亚迪,禁止比亚迪向日本出口其最主要的6种主销型号锂电池。
最终这场比亚迪历史上著名的专利侵权风波以三洋撤诉、索尼败诉、比亚迪全胜告终。同时,比亚迪也于2002年正式在香港上市,开启了金融领域的博弈之战。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越来越多厂商加入电池制造行业,加之电子产品的利润不断降低,比亚迪的电池业务也深受影响,转型迫在眉睫。这一次比亚迪需要找到一个门槛更高且市场潜力和生存空间都更大的领域。
2003年,比亚迪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年比亚迪再次做出一个重大决定——跨界造车。
跨界造车
在选择跨界领域时,手机、家电、房地产都曾被王传福一一考察。最终,王传福选定了汽车行业。
从一定程度上,王传福选定汽车行业正如同其最初相中电池代工行业一样,彼时的汽车行业方兴未艾,且汽车行业丰厚的利润在制造业中激发起了一股强烈的“造车冲动”。随后家电业、手机业、烟草业等行业的巨额资本像潮水一般涌入汽车业,以期在汽车市场分到一块蛋糕,而比亚迪只是其中的一家。
作为一个门外汉,比亚迪想要进入汽车行业需要一张“汽车准生证”,而同一时间,拥有资质的秦川汽车正在寻找买家。
当然,比亚迪对秦川汽车的收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对汽车毫无所知的电池企业来做汽车?媒体、股东、基金都在惊讶,甚至连比亚迪的员工都不理解。不少投资者打电话给王传福,劝他放弃收购计划,甚至有人威胁表示:“如果你坚持收购,我们就抛售比亚迪的股票。”
对于收购秦川汽车所遇到的阻力,王传福表示,“收购当天,质疑、怀疑,纷至而来,一个做电池的,怎么能做汽车呢?汽车和电池能比吗?但当时对我们来说不是干不干的问题,是怎么干的问题,我们已经看好了,就肯定要干。”
成立之初的2年,比亚迪以“经济型精品家轿”的概念推出了福莱尔车型,主攻5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但福莱尔并不是比亚迪在了解市场之后的产品,更像是“闭门造车”的产品,因此销量并不理想。
在短时间内造出“好车”,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加快进程比亚迪采取了“逆向研发”的方法,即购买多款汽车进行拆解,不仅为比亚迪节省了1/3的研发经费,而且时间上也会缩短很多。
在这样的研发背景下,第一款真正为比亚迪打开汽车市场的F3车型在2005年诞生了。F3的巨大成功,让比亚迪尝到了“逆向研发”的好处。在随后的几年里,不仅使比亚迪加快了研发的步伐,相继研发出了比亚迪F0、比亚迪F3R、比亚迪G3、比亚迪L3、比亚迪F6、比亚迪M6等车型。而且在造车的道路上,为比亚迪完成了原始积累。
在随后的4-5年里,比亚迪迎来了飞速的发展,2009年比亚迪首次在销量上超过奇瑞成为中国汽车销量最高的自主汽车品牌。与可观的销量相对应的则是庞大的经销商网络,最多的时候其网点竟然达到了1200家左右。
处于疯狂扩张中的比亚迪,为了提高销量,比亚迪给经销商制定了“销售返点”的政策,而这一政策也使得比亚迪一度陷入经营危机之中。比亚迪给各地经销商都制定了很高的销售指标及极高的返点,激发了经销商提车与卖车的动力,但经销商卖的车数量远不及提的数量,最终演变成经销商压货,流动资金减少,经营困难。2010年4月,比亚迪爆发了轰动一时的经销商退网事件,包括四川成都、湖南、山东等一些比亚迪汽车经销商陆续退出了比亚迪的销售网络,据悉彼时宣布退网的经销商一度多达308家。
祸不单行,2011年9月比亚迪功勋车F3车型在多起交通事故中,尽管车辆发生了较猛烈的碰撞,甚至导致了近乎“车毁人亡”的后果,但汽车上配备的安全气囊并未自动打开,没有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内忧外患下,比亚迪的业绩开始下滑,2010年比亚迪归属股东净利润同比下滑33.48%,2011年归属股东净利润同比下跌了45.13%。意识到决策失误的比亚迪,在业绩跌入谷底之时,开启了长达三年的整改。
二次腾飞
三年的整改虽然可以解决比亚迪在生产、经营方面的些许问题,但解决不了比亚迪对“经典车”的刚需。
早在2006年,在F3车型之上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F3e电动车便已研发成功。但由于彼时国家政策及充电设施的“不充分”,王传福遗憾放弃了F3e的上市。事实上,自2003年王传福决定涉足汽车行业开始,在业内大多数汽车厂商都还没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价值时,王传福就把研发新能源汽车作为了比亚迪的战略重心。
“不经历风雨,怎能看见彩虹?”这句话用在比亚迪汽车上正合适。更为重要的是,比亚迪的电动汽车之路,终于等到了政策红利期,而早早布局的比亚迪具备了先发优势。随后几年,搭载比亚迪第二代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的比亚迪秦、搭载DM 2.0技术的高性能SUV唐等“王朝”系列相继推出。
据比亚迪2016年年报显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整体收入约人民币34,618百万元,同比增长约80.27%,占本集团总收入的比例增至33.46%,成为集团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当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业务逐步步入正轨的时候,比亚迪电动车碰撞后起火事件在深圳发生,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把比亚迪电动汽车推上风口浪尖,各界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饱受质疑。为了将“自燃”的标签从新能源汽车身上撕下,2020年3月,比亚迪发布了全新的黑科技产品-刀片电池。对于刀片电池,王传福曾表示,“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
什么都能造
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在比亚迪的征程中,创始人王传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王传福的有色金属背景使其准确的抓住了时代的“机遇”。
但比亚迪初期的跨界及逆向研发成就了比亚迪的初期原始积累,但同时也给比亚迪品牌造成了伤害,比亚迪一直贴着“抄袭”的标签。其功勋车F3的身上,丰田花冠的影子随处可见。事实上,早期因为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比亚迪的“逆向研发”也颇为无奈。据悉,在早期的时候,当设计师与工程团队发生“冲突”时,比亚迪会更多要求设计师做出妥协,毕竟客观条件很难满足过于复杂的设计需求。
资料显示,在2008年之前,比亚迪一直都在使用采购来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产品。正因为如此,比亚迪也曾被很多人讥讽为“没有心脏的车企”。2007年底,曾负责电池生产设备制造的张金涛受命开始转抓动力总成的开发和研制。据悉,虽然当时以F3为代表的比亚迪车型持续热销,但车辆的发动机一直向东安三菱购买。尽管当时并不是完全的卖方市场,但由于东安向国内多家企业供应发动机产品,因此卖家在交易环节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据张金涛回忆,在那些年,每年年底王传福都需要亲自跑到东安那里去拜访,“活动活动,交流下感情”,从而确保第二年可以拿到所需要的供货。
作为“技术流”的王传福自然也意识到了“卡脖子”的问题。王传福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淘汰。
从2008年起,比亚迪开始了无休止的研发创新之路,“技术比亚迪”的形象,自此树立。王传福认为,“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技术越来越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个行业平稳期可能管理是第一推动因素,但在行业转变时,技术会跑到第一的位置。”
2020年,比亚迪跨界援产口罩和熔喷布,一度使得网友发问:比亚迪究竟是做什么的。而这个问题,王传福也曾表示过,比亚迪什么都可以造,甚至华为手机的大部分也是比亚迪代工完成的。
比亚迪什么都可以造的底气是技术。从电池、电子到汽车到新能源到轨道交通,还有半导体、口罩等,也因此有网友神评:在比亚迪身上看到了前四次工业革命!
如今的比亚迪,总市值一度超7000亿元,回顾比亚迪发展的20几年,有失败有成功。如果说比亚迪的二次腾飞是偶然踩对了新能源的风口,从电池代工到跨界造车再到新能源车研发都是偶然,那么接二连三的偶然绝对是必然发展的结果。